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10-26   作者: 中国热点资讯   来源: 未知




注:带[ ]内为5年累计数;居民人均收入按原口径计算。

(上接第一版)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政治更加清明、人民更加幸福的河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篇 抢抓发展机遇,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第一章 新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外部发展环境异常复杂、各种困难矛盾层层叠加的严峻考验,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河北的指示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协同、治污染、惠民生各项工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省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开创了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把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攻坚年”行动、帮扶解困和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促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至2015年的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48.5亿元,比2010年接近翻一番。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坚持创新驱动,保持定力调结构,深入开展工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滚动实施“十百千”工程和千项技改项目,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三年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物流、金融等8个重点行业三年推进计划,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2.6∶52.5∶34.9调整优化为2015年的11.5∶48.3∶40.2。粮食产量连年增长,总产量达到670亿斤以上,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17.2%和9.8%提高到2015年的23.7%和16%,装备制造业超过钢铁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面实施,第一次实现了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研究出台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见、贯彻落实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我省发展规划,借势合力抓协同,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签署了冀京“6+1”、冀津“4+1”合作协议,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现代第四工厂等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成功落户我省,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要事。

——区域城乡发展成效明显。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曹妃甸、渤海新区、正定新区、冀南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速形成。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唐山、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四市行政区划实现调整,“大县城”战略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坚持问题导向,深处着力促改革,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削减67.6%,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资、价格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大增强,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由2010年的174万户增加到2015年的327.7万户。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三百工程”,曹妃甸、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准,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3.4亿美元,“走出去”实现突破,对外投资成倍增长。

——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港口通过能力均跃居全国第二位,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铁路总里程达7166公里、高速公路达6333公里、8个设区市进入高铁时代,民航、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能源支撑能力稳步提升,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778万千瓦、增加1563万千瓦,沧州海兴核电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及配套工程建成通水,全省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标本兼治,持续加力治污染,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深入推进“6643”工程,通过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四个一批”,累计压减炼钢4106万吨、水泥6231万吨、煤炭2700万吨、平板玻璃3717万重量箱。下大力量“压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增绿”,组织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心粘土砖瓦窑治理、“拔烟囱”三大专项行动,大气污染防治“三年有好转、五年大改善”的承诺取得阶段性成效,2015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8.7%。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全面修复生态环境。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形成农业地下水压采能力15.2亿立方米。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主要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有50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从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着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61.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263元、5958元提高到2015年的26558元、10952元,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1年上调,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9.6万套,解决266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13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主要目标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10年提高1岁。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各项民政事业取得新成绩。法治河北、平安河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首都“护城河”作用发挥较好,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体育、外事侨务、人民防空、史志档案、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地理信息、援藏援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综合实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坚决落实中央政策要求,不折不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的重要指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质量效益意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抓住用好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激发内生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破解难题,靠开放增创优势,不断为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必须增进人民福祉,优先增加民生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必须改进工作作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坚定不移反腐败,驰而不息纠“四风”,持之以恒抓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着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步伐,新兴经济体开始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吸纳低端制造业,低成本竞争和先进技术竞争将日趋激烈。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虽然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从省内看,“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使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为我省加快转型、加快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聚集国内外先进要素搭建了更高更大的平台,为我省闯过改革深水区、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必将在缩小我省与京津发展落差、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城乡面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带来全方位历史性的变化,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扭转东部区位、中部水平的发展状态,实现跨越赶超。国务院批复实施《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为我省在更大区域参与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加快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为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冰雪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河北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我省打通开放新通道,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样板,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系列政策措施,为河北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力倡导“三严三实”,为我省优化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机遇。

与此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未来五年征程中,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310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法治政府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效能不高、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惯性思维、路径依赖、传统办法的束缚严重。我们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改革创新的办法、务实管用的举措,有效加以解决。

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是河北发展历史上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是河北各种优势和潜力最能得到有效释放的时期、是河北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和关键的时期、是河北推进结构性调整又好又快发展最为宝贵和有利的时期。机遇承载使命,挑战考验担当。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开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

第二章 新的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按照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的部署,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守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把握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在结构性改革上取得突破,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河北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原则

——必须坚持协同发展。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立足功能定位,统筹谋划布局,落实重点任务,在主动服务京津、接轨京津中促进河北加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

——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科学把握转方式、守底线、补短板、防风险的平衡点,找准稳增长、调结构、治污染、惠民生的结合点,打好发展翻身仗,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面向京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必须强化法治保障。扎实推进法治河北建设,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必须切实改善民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

三、发展目标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迈入中高端,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环境治理大见效,空气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以往;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突破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4000亿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成效,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实现重要突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与京津发展差距缩小,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取得重大进展。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化解任务全面完成,新增长点形成规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

——新型城镇化迈出新步伐。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城镇功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具备条件的农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构建起开放型经济体系。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明显提升。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污染严重的城市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10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美丽河北基本展现。

四、完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转型是河北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必须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强化质量效益导向,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开放是河北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内外联动,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围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转型、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坚持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以发展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升,把全省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培育发展新动力

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推动结构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力、需求升级与产业升级协调共进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抓住关键点,着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通过精准施策,主动减量,把分类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消化房地产库存。优化存量,加大技改投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适应新需求、满足新需求。引导增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调整布局,按照功能定位,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东重、中轻、西绿”的产业发展格局。释放活力,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调整需求结构,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拉动力。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把方向和重点聚焦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和农村等我省发展的短板上来;着力激活投资主体,以优化环境吸引外资和省外资金,以PPP等方式创新投资模式,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不出现重复建设、不增加过剩产能、不产生挤出效应”的领域;着力夯实投资载体,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在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实施重大消费工程,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着力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扩大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产品供给,培育服务、信息、绿色、时尚、品质、农村等消费新热点与新模式,推动消费升级,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吸引域外消费,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基地、养生养老基地、生态体验基地,吸引省外特别是京津中高收入群体来我省消费。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落实和完善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大力引进来,积极“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一批互惠互利、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尽快落地,通过外需拉动我省经济增长。

(下转第五版)

  • 责编:中国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