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力,从北京青年到西藏美术工作者的四十三年

2016-10-29   作者: 小陈   来源: 未知

[摘要]扎根西藏43年,韩书力将青春奉献给西藏艺术,藏地也给了他无限的创作元素,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的“韩书力西藏绘画展”呈现艺术家汉藏交融的艺术轨迹。

1973年冬,一位在北京琉璃厂附近长大的青年走进藏区,自此开始了40余年扎根雪域高原的艺术创作,其间结合西藏传统文化创立了颠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样式。10月28日起,“韩书力西藏绘画展”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展览以布面重彩、扇面、织锦贴绘、水墨、连环画(《邦锦美朵》)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艺术家韩书力汉藏交融的艺术轨迹,向世界介绍当代西藏艺术家的艺术成就。

 

 

韩书力,从北京青年到西藏美术工作者的四十三年

 

韩书力细数西藏情缘和创作情怀

机缘巧合、扎根西藏43年

1973年,为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美术展览准备,韩书力从中央美院借调到西藏展览馆,当时的韩书力对西藏了解甚少,但纪录片中藏民质朴的形象和才旦卓玛的歌声吸引他,没有诸多考虑和犹豫,买了票就搭上了开往西藏的列车。

尽管当时西藏的物质相当匮乏(据韩书力的回忆:走了17个县买不到一把勺子),但当“深入生活”坐在冰地上写生时,负重行走的藏民递来的一块被太阳晒热的石头;当连酥油茶都喝不上的藏民拿出舍不得给自己孩子吃的圆鸡蛋给下乡画画的知识青年时,藏族百姓无意流露出的善良、友好和不留名姓、不计回报的对“知识青年”的照顾,让韩书力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如今他扎根西藏43年,受益于西藏这片土地给予自己的濡染,也用艺术传承反哺这片土地。

 

 

韩书力,从北京青年到西藏美术工作者的四十三年

 

毛主席派人来,纸本水墨,436x232cm,1979,中国美术馆藏

恩师贺友直与《邦锦美朵》

韩书力说,自己有两位恩师,一位是吴作人,另一位是贺友直。从1975年开始师从吴作人,一直以来韩书力都在用水墨表达自己对恩师吴作人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韩书力,从北京青年到西藏美术工作者的四十三年

 

《邦锦美朵》连环画封面

而《邦锦美朵》是1981年韩书力在贺友直的指导下历时8个月完成的研究生毕业创作,是韩书力的艺术阶段甚至人生阶段比较重要的作品。

据韩书力回忆,画这组创作的时候自己并不在美术学院的教室里,而回到了西藏。在通信不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初,老师贺友直通过书信指导自己创作。然而,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没有找到脚本,也不清楚要画什么,但韩书力坚信在藏区土地上能找到感染自己的脚本。为此韩书力到西藏文化局、出版局的图书室翻阅资料,最终在甘肃藏族地区的一个杂志里发现了《邦锦美朵》故事,韩书力自己首先被故事中善良、勇敢的藏族牧区小女孩的献身精神打动,整理出一个连环画脚本并通过书信向贺友直先生汇报。贺友直回信说:“ 你画吧,感染你的东西应该是有戏的。”

 

 

韩书力,从北京青年到西藏美术工作者的四十三年

 

邦锦美朵(部分),28x28cm(单幅),1982,中国美术馆藏

为了感动自己的《邦锦美朵》,韩书力的足迹遍布西藏牧区、边境、寺院。西藏像一个“磁场”,每当画面构思卡住、创作无法进行的时候,往藏区深处走,总能获得绘画元素,完善自己的创作。因此,每每提及自己的创作,韩书力总不忘感谢西藏的高天厚土之上的纯朴、善良的藏族同胞的扶助和博大精深的藏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滋养。

汉藏族文化孕育“韩氏黑画”

韩书力的绘画创作是多元、多面的,除《邦锦美朵》外,人物、花鸟、翎毛走兽,工笔重彩、水墨写意,甚至织锦等综合材料,韩书力均有涉猎。其中尤以“韩氏黑画”最为独特。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书力开始实验一种“黑底子”的水墨,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素纸为底,墨到为实的表现方式,吸取了藏族寺院中密宗殿(护法神殿)布置的神秘气息,以及藏族黑底壁画用白线、金线勾勒的形象以制造人间、地狱、天堂景观的方式。渐启发韩书力以黑白颠倒的方式呈现水墨。画面或是阴阳交错,或是有投影、或是文字于图片的玩味组合,形成了独特的“韩氏黑画”。

 

 

韩书力,从北京青年到西藏美术工作者的四十三年

 

拈花图,纸本水墨,87x45cm,2003

除了纸本作品外,韩书力的布面重彩作品则是直接从藏族唐卡绘画中借鉴了材料,又融入了中原地区文人画的创作理念。另一部分织锦剪贴作品是韩书力从历史的角落拾得旧物的再加工,从历史层面将汉文化对接藏地的宗教和世俗生活。

 

 

 

  • 责编:小陈